虎头要塞5,虎头要塞遗址的历史背景

2023-09-17
修建完成的虎头要塞是一处军事禁区,所有进出该要塞的人员都需要接受身份核查。

虎头要塞5

虎头要塞之战是怎样的为何说是二战日军最后的坟场

在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接受无条件投降之后的第11天,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还在中苏交界的虎头镇借助大炮阵地负隅顽抗。这场战斗从1945年8月15日一直打到了8月26日,总共11天,最后,虎头要塞的日本守军被全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斗也画上了句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场战斗吧。

一、虎头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虎头山位于黑龙江虎林市的完达山脉,其地理位置极其特殊,紧邻乌苏里江,像一把刺刀样直指海参崴和乌苏里斯克,并将苏联的战略枢纽(如西伯利亚大铁路)尽收眼底,可见其战略的重要性。

虎头要塞于1943年基本修建完成,由猛虎山、虎啸山、虎西山、虎北山、虎东山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为主阵地,他们由几十条隧道像蜘蛛网一样在地下串联。阵地前,布置了大片雷区,地下囤积了大量的物资,日本关东军自诩其为“北满永久要塞”,即使陷入包围,虎头也可以坚守半年。

修建完成后的虎头要塞,被称之为军事禁区,对于进出要塞的人员都必须进行身份核查。

驻扎在此的是关东军第四国境守备队,大约为8000人左右,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口径的榴弹炮,口径达300毫米的高炮威胁着乌苏里江大桥,之后再次装备了40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在辅以大量150毫米的加农炮和小口径榴弹炮。

1944年,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虎头要塞的第四国境守备队人员和部分装备,被送往太平洋战场,只留了部分人员驻守虎头要塞,虎头要塞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二、为致命打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知道日本守卫力量薄弱后,苏联红军无时不刻想拿下虎头要塞,做好了详细的计划,把进攻任务交给了264步兵师和第109筑垒地域。在苏联红军做好准备时,日本第十五边防部队指挥官西胁武被安排到济宁县(今鸡西市)参加第五军的战斗会议。

会议上,他请求上级加强对虎头要塞的关注,担心受到进攻,但是他的建议被上级忽略,认为不会遭到进攻。

苏联红军做好准备后,1945年8月5日,苏联巡逻队就越过边境,深入东北部40余公里。乌苏里河上出现了浮桥。频繁的通讯信号显示出行动的迹象。然而,关东军天真地认为,这只是苏联夏季演习的一部分。8月9日凌晨1时,袭击在炮火中开始。

三、日军垂死挣扎

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和防空警报声,苏联第57边境警备队跨过乌苏里江。第1058步兵团的先遣营随后到达,第1056团的两个营紧随其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在虎头镇南北逐渐形成了两座桥头堡。

攻击命令下达后,数不清的炮弹飞向伊曼桥。不久,苏联几十架飞轰炸机呼啸而来,对虎头要塞实施全覆盖轰炸,一直轰炸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苏军1056步兵团从桥头堡向北推进,1058团和1109筑垒地域不断从东岸赶来,形成了对虎头要塞的围攻。

8月10日,苏联1056团和109筑垒地域与守备日军在虎头镇展开激战。8月11日下午,日军阵地中300毫米榴弹炮遭到攻击,日军被迫撤退,119高地被苏联红军包围。苏联军队在地面燃烧汽油,在地道中躲避的日军窒息后纷纷逃到地面,苏联利用坦克大开杀戒。

8月14日,苏联出动坦克,开始对日军的炮兵阵地发起冲锋,守卫日军利用手榴弹和直射炮火进行防御,日军的防御墙的厚度达到3米,苏联的坦克并没有对日军的防御墙造成破坏,坦克手只能撤退。

8月16日,下起了倾盆大雨,30辆苏联坦克袭击了第二步兵中队驻扎的145高地。在一名中尉的领导下,180名日本士兵负隅顽抗。

四、虎头要塞的末日

8月16日之后,苏联占领了地面,日军被逼到地道中躲避。

8月17日22时许,苏军在大炮掩护下发动了总攻。这次进攻一直持续到18日黎明,当时第255步兵营试图进入地下,遭到日军的打击,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沃尔文上校命令他的士兵撤出地下。

日军一直寄希望援军到达,但是他们等到的是苏军的重炮,在重型炮弹的轰击下,混凝土屋顶坍塌,之前大雨留下的雨水,从弹坑中涌入地道。清理隧道的战斗持续了两天。

此时,虎啸山还在日军的控制之下,8月26日拂晓,20门重迫击炮、10门重型榴弹炮和1000名步兵构成了庞大的进攻阵容,开始对虎啸山发动进攻,而抵御这一切的,只有一门反坦克炮、几挺机枪以及60名形容枯槁的日军。

虎啸山上硝烟弥漫,尘土飞扬,苏联红军用装满炸弹的车辆冲进要塞,要塞被夷为平地。

1945年8月26日下午3点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结束。

虎头要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之战——虎头要塞歼灭战

虎头要塞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中苏边境一带修筑的军事要塞群中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周边完达山余脉的丘陵地下。该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施齐全,被日本关东军自诩为牢不可破的东方的马奇诺防线。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在苏军强大攻势和猛烈炮火的轰击下,这个曾被关东军吹嘘为可坚持6个月,不怕围困的北满永久要塞,仅用半个多月就被摧毁。至此,盘踞中国东北14年的日本侵略军被全部歼灭,虎头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虎头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乌苏里江边,隔江与苏联的伊曼相望。其地理位置正处于苏联的伯力和海山威的中间,在这里构筑军事要塞,可以扼制苏联远东滨海边区和东乌苏里的铁路交通咽喉,并封堵苏联进攻关东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必经通道。因此,关东军在虎头地区修筑大规模的军事要塞,以此作为对苏进攻的战略基地。

虎头要塞建于1935年,到1939年主体工程完工。该要塞地下工事主干道长达10余公里,纵深达6公里。虎头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等五个阵地组成。其中猛虎山阵地最大,是整个要塞的核心。地下军事设施有指挥所、通讯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池、粮秣库、弹药库、发电所等,并有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和通风口、排气孔、反击口等通道。在虎头要塞的主阵地猛虎谷一侧,日军自行设计施工建造了一座半地下的永久性工事———巨炮阵地,他们从东京湾秘密运来当时亚洲最大锋胡的火炮———41cm榴弹炮来到虎头,巨炮重达300多吨,炮弹直径40cm,弹长120cm,最大射程20公里。巨炮直指俄伊曼铁路大桥和拉佐水塔,目的是为摧毁苏军铁路运输和给水设施,切断海参崴和哈巴罗夫斯克苏军的联系。

虎北山和虎东山是猛虎山主阵地的两翼阵地,虎北山东临乌苏里江,西南为开阔的沼泽地,是主阵地的东北防护屏障。虎东山阵地尽管规模不大,但其设备却优于猛虎山阵地,是主阵地的东南前卫。虎西山和虎啸山两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是主阵地的后卫阵地。为防止飞机的轰炸和重炮的奏击,在虎头要塞的所有地下设施的顶部,完全用钢筋混凝土浇灌,最厚的地方可达3 米。

尽管日本帝国主义处心积虑,耗费巨资,榨取取十几万中国劳工的血汗,为自己构筑了貌似坚固的堡垒,但却挽救不了他们必然覆灭的命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禅咐把战略重点放在南方战场,从东北关东军不断抽调兵员和武器,致使东北的边防日渐空虚。在苏军进攻虎头之前,驻守虎头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15国境守备队仅有兵员1400名和少量装备、弹药,战斗力下降。但不甘失败的日本关东军却凭借永久要塞,仍然作着长期固守的打算。

1945年8月9日零时30分,苏军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打响了进攻虎头要塞的战役。霎时间,苏军重炮一齐向日军阵地发起猛烈轰击,打得日军措手不及。苏57边防总团在炮火掩护下,首先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占领了日军边防哨所,控制了边境线。接着苏264师和109筑垒守备队经15分钟的火力攻击,从三方面强渡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又在火力掩护下,越过河滩和沼泽地带,向纵深推进5至12公里,切断了虎头至虎林县城的交通,并很快攻人虎啸山麓。

1945年8月10日,苏军49架轰炸机和50架歼击机对日军阵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轰炸。苏军对岸的重炮对日军的阵地实施了全面的炮击后,以坦克开路,从三方面发起第一次总攻,遇到日军的疯狂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但由于攻上来的苏军较为分散,只好退下阵来,苏军的第一次总攻击失利。1945年8月11日,苏军采取穿插分割、逐步压缩和各个击破的战术,进行了系列进攻,包围并占领了偏脸子山和虎西山。

1945年8月12日,苏军发起第二次总攻击,凭借偏脸子山和虎西山两个观测点,陆空相呼应,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日军火炮阵地和要塞进行毁灭性的破坏,攻入了日军的851和506兵营,夺取了临江台。1945年8月13日,苏军发挥火力优势,一举占领了猛虎山,近距离炮轰日军巨炮阵地。占领猛虎山顶的苏军从地下要道的烟囱、通气口等向负隅顽抗的日军投放手榴弹或液体炸药,一些日军窒息死亡,其余则疯狂反扑。1945年8月14日日军贺基纯巨炮阵地被苏军攻陷,虎东山日步兵1中队向东猛虎山靠拢。1945年8月15日,日军炮兵1中队全部被歼。1945年8月17日,苏109筑垒部队攻占虎北山,日军步兵4中队撤出阵地向中猛虎山转移。

1945年8月18日,苏军指挥部向日军守备队发出最后通牒,但日军仍坚持顽抗,并将苏军派去的军使杀害,苏军便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击。1945年8月19日,苏军由两翼间日军阵地再次发起攻击,激战一天,苏军攻占了日军守备队本部,中猛虎山、东猛虎山阵地日军守备队步兵1中队、步兵队本部、步兵炮中队、炮兵队本部全部被歼。虎头要塞各制高点均被苏军占领,日军转人地下工事顽抗。1945年8月21日,西猛虎山步兵3中队被歼。8月26乱虎啸山步兵1中队被歼。1945年8月27日,中猛虎山日军守备队炮兵2中队被歼。至此,虎头要塞的日军守备队计1387人,除53 人逃离阵地外,全部被歼灭。

虎头要塞遗址的历史背景

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构筑虎头要塞工程大、时间长、用人多,他们所用的10多万劳力全是中国人,有的是从关内及东北抓来的劳工,有的是中国军队的被俘官兵。这些人在日军枪刀的威逼下从事着非人的劳动,最后结局极不是被累死、饿死,就是被集体屠杀。要塞施工完工,日军举行庆祝宴会,将俘虏劳工人员数百人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会场顷刻化作血腥的屠场,尸体堆积将洼地填平。而且打毒针汪蔽、扔江里的比比皆是。

虎头有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宽30公里,由5个山头阵地组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脉曲折数十公里,各阵地可相通。为了将它建成可以独立作战半年而不被攻破的要塞,日军投入颤困了数亿元的资金,整个工程持续了大约6年。隧道里,指挥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电话总机房等应有尽有。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各自形成可以单独进行攻防作战的设施。

1987年虎林县人民政府部分修复了虎东山地下工事,并举办图片、实物展览供游人参观。该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备齐全。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军事设施现存遗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车炮阵地、40厘米口径火炮阵地和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阵地等,还有作战掩体,以及蜿蜒曲折10余公里茄陵念沟通各要事工事的交通壕等。地下军事设施保存遗迹有指挥所、发电所、弹药库、粮秣库、燃料库、兵营、将校营、医院、炊事房、浴地、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从地下设施通向地面设有观测哨所、地堡、坚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

日本关东军曾吹嘘虎头要塞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地下军事设施,不怕任何围困的永久要塞,“东方的马奇诺防线”。1945年8月被原苏联红军攻克。现虎头要塞遗址东侧乌苏里江畔,建有日本全国虎头会捐资与虎林县人民政府合作兴建的公园和纪念碑,以纪念那段痛苦的战争历史。

以上就是与虎头要塞5相关的解答内容。如果需要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的推荐文章。